AI中国网 https: //www.cnaiplus.com
2月28日,在由HashBang和Cybex联合主办的『加密货币交易生态』线上沙龙中,Stanley带来了分享,他现就职于Draper Dragan Fund,之前也曾就职于中信证券、波士顿咨询BCG和毕马威KPMG交易咨询部门。
问题一:站在投资人的角度,你怎么看待18年到19年的数字货币交易市场?能否简单总结一级市场的融资情况?
Stanley:我先简单和大家回顾下从2016年至今数字货币市场情况。今年2月,KPMG(毕马威)发布了一份报告,报告显示,2016年全球区块链领域融资金额总计6000万美金,融资事件159起;2017年融资金额48亿美金,融资事件218起;2018年45亿美金,融资事件494起。
2019年随着主力军的入场,以及技术面、政策面和应用层的进一步落地,我们觉得单笔融资金额会继续下降,但整体融资形势会继续上升,会出现两极分化。前两年属于整个大行情的风口,很多项目是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,而现在随着行情的下行,裸泳者开始出现。接下来,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上依然会有比较大的融资事件出现。
举例来讲,2018年10月份,coinbase新一轮融资3亿美金,估值升至80亿美金,一些知名的数字货币基金都参与其中,不管是从成立的时间、影响的范围、监管的合规程度,都很强势。其中我想重点提到一家大型机构叫GIC,是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,所以有消息传闻说国家层面的基金也参与到了数字货币市场。
综上所述,2019年会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况,空气项目会逐步消失,主流基金会继续存续下来,所以我们对2019年的预期是稳中求胜。
问题二:据您了解,市场上的资金流向是怎样的?目前传统资金进入币圈的最大阻碍是什么?
Stanley:增量资金除非是以股权形式的投资,他可以进来。如果是tokenfund形式,至少我接触的一些传统投资人,以这种方式进入项目的会越来越少。
加密货币市场的体量和活跃钱包的平方数是正相关的。此前全球加密货币的钱包差不多是在3000万左右,但是随着行情的下行,活跃钱包的用户也在下降。因此我们看到加密货币市场体量从接近一个苹果,到现在只有八分之一个苹果左右。
资金流向的话,如果是在两年前,传统资金入场会投向那些成长性比较好的小盘币、山寨币。但随着行情下行,大家的避险情绪上升,现在资金会流向蓝筹币,比如主流的BTC、USDT以及后续出现的竞品,甚至脱离币圈,回退到法币。
传统资金进入币圈的最大阻碍,首先要定位一下,这个传统资金是属于PE、VC的钱,还是属于个人的钱。再者阻碍分两部分,一是法律层面,二是技术层面。
法律层面,大部分国家的KYC规范,反洗钱以及对客户进行背景调查,是很难将法币转移进入数字货币市场进行交易的。技术层面,很多投资人对于数字货币的钱包、交易、技术、风险等等都不了解,很多人可能并没有钱包地址,不懂得如何使用。
问题三:您怎么看数字货币期货交易?有什么建议给合约交易员?很多交易所都开了期货交易,您怎么看?
Stanley:数字货币的期货交易,它和传统金融世界之中期货交易的诞生情况是比较像的。我个人比较喜欢将区块链圈一分为二,所谓的链圈和币圈,或者说技术属性和金融属性。它从最早的计价、显示、交易这些属性,逐步过渡到了后续的衍生品期货的层面。
从交易所层面来讲,我们会认为以下几个纬度比较重要,一是流量,如何做市场,如何拉新,获取活跃用户;二是安全,如何保护客户的资产安全,并给他们更好的用户体验;三是合规,涉及一些牌照的获取;四是像传统金融市场靠拢,成为一个多边市场,既可以做多,也可以做空,这样就使得加密货币期货衍生品出现了,是作为存量交易品种的一个补充。
当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,交易所的技术层面并没有达到一个非常成熟的状态,就像我们早期参与云币网交易一样,服务器跟不上来了,只能硬拔插头。还有某些众所周知的交易所,在币价波动太大的时候,甚至会出现穿仓的情况。
问题四:对比传统金融市场,我们应该如何完善数字货币市场的基础设施?
Stanley:这是个好问题,首先什么叫基础设施呢?我很敬佩的一个人,盛大网络的陈天桥,他有很多天才的想法,他说1.0做游戏,2.0,做娱乐,3.0做投资,4.0做脑科学,其实他在很早就提出了小米的智能家居、物联网硬件的这些概念,但是很遗憾,当时基础设施不够完善。所以他的想法有足够的前瞻性,但是产品跟不上,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爆发,反而是在后续,一些人能够很好的把他的思想继承下来。
回到我们的主题,我们把基础设施分为三部分,一是交易者的交易思路,二是交易品种,三是政府层面的行业监管。相较于传统金融市场,散户投资人数量比例远大于机构投资人,如果未来,机构能够逐步入场,更加理性的投资人能够逐步入场,那基础设施也会得到完善,我们期待它和国家的合规性监管,能够同步出现。早期还是在沙河监管范畴内做一些合理的破坏式创新,目前大家比较关注英国,美国,日本,新加坡和香港这些金融监管部门的新政出台,这非常有利于投资者和项目方在合规的情况之下,拥抱创新,解决大家的痛点。
问题五:目前数字货币交易存在哪些问题?应该如何去解决?
Stanley:整个交易的话,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部分,一是交易参与者,个人或小机构的层面;二是交易所的层面;三是项目层面。
在投资者教育缺失的背景之下,贸然进入这个领域,其实会有比较大的风险,包括盲目地加杠杆,不知道如何去做对冲等等。有很多项目方在行情比较好的时候,募资了大几万个以太坊,随着市场下行,目前兑法币实际上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。
另一方面,我们知道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,国内叫审核制,国外叫注册制,随着科创板的推出,国家也有意由审核制向注册制过渡。我们会希望是项目方的话,在合规性,财务数据、成长性方面,由对应的会计事务所,律师事务所去做尽职调查,项目方也会在这样的监管压力下,把自己的业务做到一定标准之上,再去上交易所。
最后,交易所、项目方和投资者三者在传统的金融世界中,应该是各自独立的主体,但是我们会发现,在早期的数字货币市场里,这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从合规的角度来讲,就很容易存在关联交易和内幕交易。
问题六:当前交易市场的真实交易量预估有多少?
Stanley:在CMC网站上我们可以查到,包括单个币种、交易所的一些信息,以及24小时的交易量,调整之前和调整之后的。当然这些交易量都是统计的结果,其实已经包含了机器人刷量的数据,u 因为交易所要靠刷量营造它的流量。那如何去判断真实的交易量呢,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个方法。
简单讲一下,有两个方法,一是我们可以找一个自己熟悉的交易所朋友,了解下在他的那个平台的真实交易量和展示交易量,然后得到一个比率,通过这个比率做一个经验系数,然后乘以市场上整个的交易量,得到一个参数范围。二是借助技术尽职调查,他们可以把这个交易所的水分去掉,得到真实的交易体量。
(PS:还有一种思路是把独立访问ip和交易量的比值进行横向比较,得到一个交易所的相对真实情况。)
问题七:交易所刷量的行为会不会导致市场被大资金、大机构所控制?如何防止这样的情况?
Stanley:交易所就是名利场了,在没有法律监管的情况下,这个就是罗生门啊,谁也说不清的。我们知道。金融学有个术语叫劣币驱逐良币,如果市场没有监管,作弊的利益远大于不作弊,那大家自然就都去作弊了。
中国有个杂志叫《财经》,创始人胡舒立是个非常厉害的女人,她一战成名就是因为一篇叫做「基金黑幕」的报道。就说中国最早的几家公募基金经理如何去做老鼠仓,如何去做内幕交易的呢?为了防止隔墙有耳,谈话被录音,大家就去一个都坦诚相见的地方,就是澡堂,双方当事人赤身相见,低声交流一些信息,离开的时候,把所有秘密全部带走。
现在的币圈和早期的基金圈非常像,存在大量的老鼠仓,关联交易、利益输送会非常多。要想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,一方面是政策的合规性,这没必要赘述。另一方面我们要介入技术的创新力量,
既然项目方存在作弊的可能,那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智能合约,把预言机和发币机制,甚至惩罚机制结合在一起呢?当某些路线图实现的时候,被锁定的币逐步释放,打给项目方,但如果没有做到或者有意作弊,这时候就靠惩罚机制。只有这样才能不让劣币驱逐良币,规范市场行为,更长期的健康发展。
(来源: 巴比特)
AI中国网 https: //www.cnaiplus.com
本文网址: